雷聲大雨點小的第三方支付


前年(2014 年)吵得沸沸揚揚的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終於在 2015 年 5 月 3 日正式施行,其進一步開放業者提供儲值、帳戶間轉帳以及線上儲值線下交易(O2O)等服務,
相關業者無不前仆後繼地申請經營許可,包括遊戲廠商歐買尬、橘子以及智冠之旗下支付子公司皆已取得專營第三方支付執照。
在銀行業者部分,截至 2015 年 12 月 29 日前共有 16 家銀行取得兼營第三方支付執照,其中又以玉山銀行與螞蟻金服集團旗下支付寶之合作案最為人知。不過儘管在業者端的競爭有如戰國時代般激烈,在消費端似乎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波瀾,不免讓人覺得第三方支付是否僅僅淪為響亮的「口號」而已。

為什麼第三方支付雷聲大雨點小?

其原因如同部落客火星豬所言,可以從第三方支付中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的概念去進行分析,他在相關文章之中有提到:「第三方支付的生態系當中同時有使用者的市場以及商家的市場,第三方支付商必須要同時吸引使用者和商家,擴大雙邊的規模,讓足夠多的使用者以及商家彼此互相吸引才能夠形成良性循環。」

使用者市場

在使用者需求的部分並未被有效轉移,我們在網路上買書買衣服的時候還是使用物流商或便利超商提供的貨到付款服務;晚上到巷口的便利商店買泡麵的時候還是使用悠遊卡進行小額支付,並不會想要打開手機中的支付 App 去掃描 QR Code 進行付費,更別提不知道自己手機是不是有內建近距離無線通訊(NFC)功能了,此部分除非第三方支付商能夠提出更好的誘因(例如:折價或紅利累積等)吸引消費者嘗試並轉移使用習慣,否則有如雞肋般的便利性並無法有效地吸引消費者使用。

商家市場

在商家市場的部分部落客火星豬提到,「第三方支付商必須要有足夠的使用者,才能夠說服商家配合品牌做基礎建置」,而若配合的商家未達一定數量,將會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意願。

結論

綜合以上,在使用者市場以及商家市場兩端交互作用之下,造成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未如預期一般熱烈,除非第三方支付商能夠和商家共同推出更優惠的方案,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進而帶動更多商家加入第三方支付商合作,那麼出門不用帶錢包的那一天才會真正的到來。

資料來源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