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教改不需要再多一項必修科目:探討程式教育之困難



國家教育研究院去年(2016 年)將程式語言納入 107 年課綱,成為國、高中的必修課程,在此之前,國外的程式教育早已行之有年,
2016 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更決策在未來 3 年內,投入 40 億美金到全美學校,以增強電腦科學教育。由此可知不論海內外,產業界對於軟體人才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不過程式教育能帶來什麼好處?臺灣在實行上又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知易行難的程式教育

程式設計的目的在於實踐,在過程中需要系統化且有邏輯地解決問題,甚至需要對未知領域進行搜尋與分析,在編碼錯誤發生時,debug 的過程中也能夠產生成就感,加強面對挫折的能力,這些是其他基礎學科所無法提供的學習經驗。
儘管程式教育能達到以上好處,但在實行上卻困難重重,尤其在於師資的部分,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程式語言融入課綱需要 20 萬個以上教師,才能符合各層面的資訊教學活動,以板橋高中為例,過去曾釋出資訊實習教師的缺額,不過近 5 年的報考人數幾乎都為零,缺乏師資的問題顯得更加重要且迫切。此外,還需要考量並非全臺的學校都具備完善的硬體設備,而該問題會因為城鄉差距而更加嚴重。

臺灣的教改不需要再多一項必修科目

無論程式教育是否推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整個教育體制並不鼓勵我們思考,我們照著老師的安排修課,順應著父母的期待用功念書,其它不在考試範圍內的想法只能先丟到一旁,並幻想著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大學,所有事情就能夠得到解答。但我們上了大學之後依然迷惘,不確定所選讀的校系是否符合自己興趣、不確定未來的自己能從事什麼職業、更不確定自己所學是否能為業界所用。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不只是另一項必修科目,而是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鼓勵學生們自主探索,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發揮才能。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