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浪潮下的因應之道



英國人瓦特在 1769 年改良蒸汽機之後,一系列的技術革新使得機械逐步取代人力,導致數百萬工作機會蒸發,迫使農場工人往工廠遷徙。
之後,工廠自動化生產技術的演進使得自動化的機具取代人工,將勞工推進服務業尋找新工作。科技的演進取代勞動力,並大幅提升產值,同時創造出更好的就業機會,但這一波的人工智慧革命並不那麼友善,除了取代「勞動力」之外,更將進一步取代「腦力」!

當電腦勝過於人腦

人們對於超級電腦「深藍」的故事一定不陌生,它曾在 1997 年擊敗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巴羅夫。而2016年年初 DeepMind 公司的全新人工智慧演算法「AlphaGo」更擊敗 3 度蟬聯歐洲圍棋冠軍的樊麾。該事件著實為人工智慧的一大進程,原因在於發展超過 2,500 年的圍棋比起西洋棋更加複雜,一盤棋中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宇宙中原子數量還多,甚至比較像是一種人類的直覺,如果人工智慧真的戰勝了人類的腦力,未來將會有更多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可預測的工作將被取代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研究報告指出,2020 年後超過 500 萬份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其中包括重複性高的加工、生產工作,例如工業大廠富士康就因應中國勞動薪資上漲,未來將以工業機器人取代工人,除了能夠 24 小時零時差工作並降低誤差外,還能夠移除「人」的不確定性。

  機器人除了取代藍領階級的工作之外,更將取代白領階級所執行的行政工作以及辦公室業務。馬丁‧福特 (Martin Ford) 在《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中》一書裡即提到,最可能受到科技發展威脅的是「可預測性」的工作,意即工作的內容可以透過機器大量學習的方式習得的話,人類在該職位上的價值就將被取代。以專門判讀醫療成像的醫事放射師為例,儘管他們需要多年訓練養成,但是機器卻可以透過海量的成像結果,短時間內習得影像判讀的能力,進而取代他們的工作。

選擇更有創意而非可預測性的工作

因應這波人工智慧的浪潮,馬丁‧福特建議「保持自我彈性,應學習『學習的能力』,選擇更有創意而非例行性、非可預測性的工作,努力讓自己更有附加價值」。台大資工洪士灝教授亦列出未來炙手可熱的三類專家,透過各領域人才的垂直整合,共同創建出人工智慧的系統:
  • 領域專家:例如找律師、藥劑師來指教導電腦該領域的專業技能。 
  • 人工智慧專家:綜合運用機器學習、數據分析、資料探勘等方式設計人工智慧演算法與軟體。 
  • 系統專家:提供人工智慧所需的系統整合、資料蒐集、處理和計算能力,針對人工智慧應用優化系統軟體、設計晶片。 
人工智慧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人類不再思考,若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並發揮價值,未來的人類將無可取代!

資料來源



First